作物栽培研究与现代生态农业
赵广才 马兴林
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
应用学科 ,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学科
之一。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特点 ;其
研究领域宽广 ,涉及因子复杂。作物栽培研究的主
要任务是深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的
关系及其控制措施 ,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合理使
用生产资料 ,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保持作物生产可持
续发展 ,发挥作物最大生产潜力 ,实现作物生产和产
品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 ,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生产技术体系及其系统理
论。
作物栽培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远古
时代 ,人类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开创了最早的
人类文明 ,其中对野生植物的驯化过程开创了作物
栽培的先河 ,进而创造了原始农业。因此可以说 ,早
期的人类通过作物栽培开创和发展了早期的社会文
明并推动了社会进步。作物栽培在农业文明史及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功不可没。我国是文明古国 ,具有
悠久的作物栽培历史 ,据资料记载 ,小麦、水稻等主
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已有 7000 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1 我国作物栽培研究进展
近 50 年来 ,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作物产量的
提高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即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
的进步。其中栽培技术的改进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
要因素 ,其重点是研究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
其控制措施 ,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率。从培肥地力、
合理密植、肥水管理 ,模式化栽培、作物生产信息采
集与优化处理、专家智能系统、节水与抗旱栽培、防
病治虫 ,以及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等
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并借鉴和利用相关学科的新成
果、新技术、新方法 ,优化组装配套适应不同生态条
件下的各种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使
赵广才 ,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100081 ,北京 ,
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
马兴林 ,通讯地址同第 1 作者
收稿日期 :2002 - 11 - 15
作物栽培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显著提高了土
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
1. 1 我国作物栽培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作物栽培研究在过去 50 年中取得了很多
重要成果。其中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栽培管理体
系 ,是小麦栽培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经多年研
究 ,从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入手 ,深入剖析了小麦
植株各器官的建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
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物
质生产、产量形成的影响 ,提出了以叶龄余数为指标
的肥水促控管理技术体系。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
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增产增收效
果。直至目前 ,仍在全国主要麦区生产中广泛应用
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并继续应用。小麦精播高
产栽培技术是又一重大成果 ,其核心内容是降低基
本苗、充分发展个体、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群
体和个体的关系 ,促进植株健壮、穗大、粒多 ,实现高
产。该项成果在黄淮麦区广泛推广应用 ,取得显著
经济效益。水稻叶龄模式化栽培技术 ,曾列为国家
重点推广成果。水稻旱种技术和水稻抛秧技术曾对
水稻生产带来巨大进步。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
地膜覆盖技术具有明显抗旱保温保墒效果 ,取得显
著增产作用。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以及各种作物的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节水抗旱高
产稳产栽培技术等重要栽培研究成果 ,均促进了主
要农作物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九五”期间国
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的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
等主要作物超高产及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
究 ,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上述作物的主产地区进行
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2 作物栽培学科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1 有利于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的课题难以得到资助
这是目前作物栽培学科不景气的重要原因。近
些年来 ,真正面向作物栽培学科设立的课题非常少 ,
且资助强度较小。现有的作物栽培科研人员所承担
的课题与生物技术方面的课题相比 ,经费资助强度
8
作物杂志 Crops
2003. 1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差异悬殊 ,难以为继。
2. 2 作物栽培研究公益性强 ,自主开发能力弱
作物栽培研究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 ,难以
直接进行商业化开发。在相当时期内 ,商业资金很
难融入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之中。除去化肥、农药、生
长调节物质和农业机械外 ,大部分作物栽培技术难
以形成物化产品 ,因而企业认为栽培技术缺乏商业
化开发潜